不仅有懂棋艺的机器人,还有会书法的机器人。
机器人写毛笔字
机器人用毛笔写书法使用了类似三维坐标的逻辑,通过X轴(横轴)和Y轴(纵轴)可以确定机器人使用毛笔书写的位置,而Z轴可以控制在书写中使用毛笔的力度,通过三维坐标调节可实现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动态流畅的书写。
殊不知,表面看着机器人慢条斯理的写着毛笔字,在“云”上重复着相当庞大的计算。当大众还在惊叹机器人写毛笔字的同时,这种机器人早已应用到许多领域,如工厂的打孔、组装、分拣,只不过近两年更进一步走进我们的生活,
世界在飞速发展,互联网时代不过十几年,已经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。信息社会之下,移动互联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……每隔两三年即是一个新热点,令人目不暇接、手忙脚乱。
人工智能时代,语言文字交流方式,是“生物(如人脸)识别系统”和“语音识别系统”的天下,别说写字要动手,连打字也无需动手,只要嘴巴讲了话音刚落,即可成文。
语音识别
毛笔字转换成了钢笔字、文言文转换成了白话文、繁体字转换成了简体字、汉字转换成了拼音,书法遇到了全面的文化挑战,濒临危境。
书法要“灭”了吗?
在古代,书写的第一功能,是文字表达和交流,毛笔是日常传媒工具。但同时毛笔字兼具“书写”和“书法”两种功能。强调交流的,可以称之为“书写”;更强调书法艺术性的,可称之为“书法”。
毛笔字通过线条的浓淡、干湿、枯润、曲直,用笔的方圆、拓擫、中锋侧锋、顺行逆行、急缓、结体和章法、飞白、疏密、大小···等变化,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,具有丰富的表现力。今天,当毛笔书写不再成为交流工具的时候,“交流功能” 和 “审美功能”就分了开来。
毛笔字从过去以信息传递、科举应试和文献保存为主要功能到现在进入与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绘画、雕塑、建筑并驾齐驱,修身养性的阶段,终于完成了一个完美的“华丽转身”。这告诉我们,它是可以“不灭”的。